碧山镜湖白鹭飞,在洱海之源、“高原水乡”洱源县的茈碧湖镇,顶着一头银发的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75岁老教授孔海南,眼里一下子放了光,因为他刚从上海飞来洱源,就在茈碧湖畔发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海菜花。这星星点点的“出水白花”是生态指示物种,水质条件要达到自来水水源地标准,曾在富营养化的洱海湖系一度绝迹;而今,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药用植物,却在此绽放并可鲜食,实现批量人工种植、跨省加价销售。
孔海南指点水中的海菜花。以下均 徐瑞哲 摄
2025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。今年8月15日“全国生态日”之际,孔海南暑假一个月内第四次回到洱海,他告诉与其同行、首次走出上海的“未来思政讲习营”60多名“大中小”教师:探索出海菜花等绿色农业、精准农业的产业替代路径,把“绿水青山”真正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,是他退休后的最后一个心愿。从断了污染的肥水,到保住苍洱的青山,再到另寻一座金山,孔海南“老中青”团队以及洱海流域的父老乡亲久久为功,坚守“十多年洗一湖”的诺言,续写“老人与海”“老人与海菜花”的新故事。
位于洱源县的海菜花研究基地。
芋头海菜汤。
【“肥水”外流,割腕30亿元产值】
10年前,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洱海边就留下“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,让‘苍山不墨千秋画,洱海无弦万古琴’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”的嘱托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影响下,孔海南50岁时从日本海归投身这场环境保卫战,用3000多个日夜基本了却“守得云开见月明”的心愿,正在圆一个“静待花开终有时”的梦想。
大理研究院海菜花实验。
孔海南第二故乡的第二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云南(大理)研究院,门口的水池中种养着实验用的不同品种海菜花。在这个国家级的云南洱海湖泊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,可以见到一幅每年更新的《洱海多年透明度变化》图表。
洱源县茈碧湖。
数据显示,这一“高原明珠”的透明度,在新世纪之交时最高达到3.5米以上;而水体“健康状况”不佳时,最低只有1.5米左右。2003年,也就是孔海南回国后的第三年,洱海又一次暴发蓝藻水华事件。对于水华这个专有名词,孔海南更通俗地直言,其实就是水面上漂满了“藻类的尸体”。
探究治污源头,对口援滇的第一代治水人监测得知,洱源县传统农业上的面源污染占大头。专家团研判,它来自一个产值高达30亿元的大蒜产业,比如本地名产:紫皮黑蒜。作为大蒜精油的原料,当地黑蒜甚至成为跨国采购的抢手货。然而,大蒜很吃肥,肥越多、也越肥,尤其在粗放经营模式下,蒜农采用泡田退水方式,导致每亩百余斤化肥流了外人的“湖”——过度施用的肥料都顺流排入洱海流域,最终引发水体严重富营养化,化学需氧量(COD)大幅超标。
洱海流域管理局负责人与上海交大等校老师交流。
如今,全县“壮士割腕”“断了肥水”,生态治理也没有“回头之箭”。此次“行走的大思政课”上,听讲孔海南“未来思政讲习营”的案例教学后,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柯灿东告诉记者,在洱源“三治一改善”施政中,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,调整产业结构,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,并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。今年,也是洱源三湖“三年禁渔”的最后一年。同时,还强化农田管水控水,加强主要入湖河流农灌取水管控,严格取水用水,杜绝大水漫灌。
【“思源致远”号,出海踩点19处】
苍山雪,洱海月,今安在?正本清源、固本培元,变一湖之治为流域之治,才能换来一片山海,鉴出水清月明。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,孔海南带领大理研究院师生从洱海之南的码头出发,登上上海交大专门设计研制的科考船“思源致远”号,一路溯流而上,对水质等指标进行第三方检测,更新洱海湖泊及其流域水质、水生态动态数据库。他们每周一次跑遍洱海19个采样点,一个航次就是七八个小时。
在科考船“思源致远”号上。
船上,研究院科研助理刘德才在船侧采样湖水中观察并分析悬浮物,在小到微米级的捞网中发现了浮游生物。放在舱内的高倍显微镜观察:原来是长了一张大象侧脸的象鼻蚤。尽管这是一种富营养水体的典型指示生物,但它在湖心采样点的聚集密度很小,尚不足为怪。从校园里的“思源湖”到千里外的“洱海畔”,这次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团队也分批登船出海,接受情景教育,学习采样实操,加入洱海守望者行列。
“思源致远”号出海科考。
为保青山、留绿水,长江治理重大工程就明确:“治好长江病,要综合运用中医整体观,追根溯源、诊断病因、找准病根、分类施策、系统治疗”。面对到一线集体备课的上海交通大学、中侨职业技术大学,以及上海市七宝中学、闵行区黄浦一中心世博小学等中小学思政课老师,孔海南指着《新闻联播》画面清晰忆起——那一年总书记走上洱海边木栈道,与当地干部群众合影后说:“立此存照,过几年再来,希望水更干净清澈……”
科考船在洱海“踩点”。
作为山东孔子的70多代后人,孔老教授开班首讲时就对校园“青椒”们说,这份事业需要技术的硬支撑,更离不开精神的软实力,“思政老师们把这种家国情怀传递给未来的建设者,就是对我们科研工作最有力的支撑。”
共建“大思政课”实践基地。
校地交流中,对于在县里挂职副县长、村支书等的交大青年,马院院长邢云文也表示,“立德树人的‘盐’不仅要融入专业知识的‘汤’,更要融进服务国家战略的‘大江大河’。扎根边疆、守护青山的奉献精神,就是最鲜活的思政教材,感染力远胜于课堂上的千言万语。”
海菜花基地规模化种养。
【寻觅“茈碧花”,一花独放不是春】
苍山首峰云弄峰脚下,洱海源头的东湖、西湖之间,上有蓝天白云,下有清水白花。它们不仅“秀色可餐”,而且可以真的变成清炒、凉拌海菜花,而芋头海菜汤更是当地白族百姓的日常保留菜品。在这一永安村社畔的海菜花基地,农民们穿着防水装在池中淌水,为成行成列的沉水海菜花清理杂藻、采收作物。
“感谢县里,今年海菜花种植面积在2000亩基础上又增5000亩。”孔海南告诉记者,海菜花两周摘一次,旺季则10天摘一次。在村里卖,每斤5元,本地市场则卖每斤8元;因物流成本高,到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就要卖到每斤40元左右。如今,海菜花每亩年产量约3000斤,每亩纯收益达到8000元以上,成了“致富花”“健康菜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交大为此开发物流链,通过黑盒遮光、充氧保鲜等技术,让海菜花从田头到餐桌还能开出新的小花。一至两周的保质期,进入盒马、山姆等渠道,还可满足周边海外市场配送。
经济价值之外,海菜花这种泌氧植物还能提高湖泊生命活力,具有维持水质和净化水体的良性作用。孔海南顺口说起洱源“茈碧湖”得名,就是因为这里曾经生活着一种水质要求比海菜花更高的茈碧花,以往还是县花。而今,茈碧花只在农户小院的小池中才能寻见踪影,“真心希望它们也能重出江湖,洱海生态就真正良性循环了。”
满池海菜花开。
一“花”独放不是春,交大不同院系数年时间还尝试了蓝莓、车厘子、中药材等品种,在苍洱之间探寻替代产业的“金山”。在县委党校,洱源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、局长杨琴刚告诉沪上大中小学老师们,洱源不仅是绿色梅果、有机水稻、蚕豆的故乡,还是绿色苹果、海菜花等特色花卉与果蔬的基地,从葡萄到番茄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多点开花,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向好。
交大马院等思政教师研讨对口援助。
沪滇合作不止银苍玉洱,也不止海菜花开。近年来,上海市教育系统构建起多维度对口支援体系按月配资开户,推动西藏日喀则、新疆喀什、青海果洛、云南省等7省22地州和三明、六安两个革命老区全链条发展。今年是“组团式”教育人才的轮换大年,暑期已集中选派出近200名“组团式”支教教师向内地辐射,深化智力帮扶,为东西部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新样本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